产业转型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南京生产中心精准把握南京市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的产业定位,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未来三至五年,将依托吡啶的产业链优势,在催化新材料和生命健康领域发展具有红太阳特色的产品,实现战略转型。

红太阳作为吡啶产业的龙头企业,有技术、产业、市场等优势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未来南京生化将采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组织结构模式,将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活动高度统一。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强工程化研发平台建设,以吡啶产业链优化升级研究为主,开发可以产业化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科学研究方面,南京生化将进一步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建立合理可持续的研发管理机制,提升高精尖实验硬件研发条件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互动,开发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加强和加快南京生化的转型升级及创新复兴。

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敌草快是百草枯同宗“兄弟”,二者皆是吡啶类衍生物,由于百草枯对人体毒性极大,且无特效解药,致毒机制尚未阐明。鉴于此,目前已被20多个国家禁止或者严格限制使用。随着全球百草枯禁限令加大,致使敌草快替代应用逐渐放量。按照全球静态政策,到2021后,全球累计禁用量达到2.6万吨左右。敌草快作为替代应用之一,快速除草市场孕育着很多机会。

红太阳南京生产中心针对现有敌草快二氯盐生产过程中“偶联”工艺过程中反应物多、能耗多、三废多、成本高等系列问题,在多年来的技术研究(小试和中试)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中“偶联”绿色关键工艺的突破。

1、高效催化剂的研发与制备

围绕解决目前行业中吡啶催化反应的连续、失活性等问题,红太阳南京生产中心开展2,2’-联吡啶的“偶联”工艺的研发,研制一种新型催化剂,通过精馏获得 2,2’-联吡啶,实现一步反应生成物,降低偶联工段产的废水、废渣30%以上。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催化剂,考察不同载体、不同负载金属对反应的影响,研究催化剂表面吸附脱附机理来确定最优的催化剂孔道尺寸,从而设计最优的负载制备方法。

2、2,2’-联吡啶绿色合成工艺

为了提高反应原子利用率公司开发一种气相连续生产2,2’-联吡啶的方法,通过添加剂的加入,减少了副产2-甲基吡啶的生成:此外,通过气相反应空速、添加剂、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优化,使催化剂的寿命得以延长,进一步使转化率得到提高,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工业化,同时生成的2,2’-联吡啶可溶于吡啶中,通过下游的精馏馏离,精馏出的吡啶进行循环套用。本工艺研究表明1克催化剂可产生超过1500g以上的2,2’-联吡啶。

研发平台

Developed Platform

南京红太阳生物化学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于2005年成立,并于2019年被认定为 “江苏省工业企业技术中心” ,2021年被认定为 “江苏省吡啶产业链催化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技术中心拥有2600平方米的 小试多功能中试基地 ,300台套 实验及分析仪器设备 ,设备原值超848.72万元,研发方面主要在 吡啶产业链进行产业升级 、高效、低毒、无残留、环保新一代 绿色农用化学品关键中间体 的绿色合成工艺研发、 三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工艺开发和研发具有环保、差异化的新剂型等。



2017年红太阳与东南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 “东南大学—红太阳智慧工业研究中心” (中心成立了绿色农药联合实验室和物联网大数据联合实验室2个联合实验室)和 “东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与东南大学建立了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并于2018年建立了 “研究生工作站” ,2019年建立了 “南京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等研发平台,为加快公司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研发成果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sult

南京红太阳生物化学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发吡啶上下游产品,优化吡啶产业链,提升国产吡啶系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公司以现有核心专利产品吡啶为原料,以绿色脱氢偶联技术为推动,建立了先进的吡啶下游农用化学品产业链,自主研发孵化出一系列吡啶下游产品,有甲基吡啶、氨基吡啶、氯代吡啶、敌草快等,其中“吡啶”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得多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氯-5-氯甲基吡啶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敌草快产品荣获中国农药协会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公司主持参与了《工业用吡啶》、《工业用3-甲基吡啶》国家标准的制定,主持了《工业用哌啶》、《工业用4-甲基吡啶》、《工业用2-甲基吡啶》等5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此外,公司已经建立成熟的质量体系,来保障产品质量达标,并荣获江苏工业质量标杆企业、江苏省质量信用AA级企业等多项质量荣誉。

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